職場適應力
企業的真正競爭力,從容應變的團隊才是關鍵
在企業變革愈來愈頻繁的今天,「穩定」早已不是企業的常態。市場波動、科技更新、客戶行為轉變——這些因素構成了現今每個企業所面對的共同現實。但你有否思考過:真正拖慢企業反應速度的,不是變化本身,而是員工面對變化的心理狀態。
某家大型地產集團,在實施自動化流程的過程中,花了半年時間優化系統,只用了三週培訓IT部門,卻花了近一年協調前線部門的情緒與反彈,導致項目多次延誤。這不是個案,而是許多香港企業在轉型時的共通困境。
所以今天,我們不談「技術如何導入」,而是聚焦一個更根本的議題:員工的適應變革能力(Change Agility)與抗壓能力(Resilience)如何建立?
一個真實的問題:你公司是否有一批「不動如山」的同事?
他們未必抗拒工作,也不會直接反對新制度,但他們會:
這些行為,其實反映了組織中最脆弱卻常被忽略的一層:「心理韌性與適應肌力不足」。企業若希望提升變革成功率,必須從文化與訓練角度切入,而不是單靠流程設計。
提升適應力與抗壓能力,不是講座或口號,而是設計「內建機制」
要令團隊真正提升應變能力,靠的不是一兩場講座或通告。以下是我們多年來協助企業做變革培訓的核心觀察與建議:
一、將「心理預備期」納入變革時間表
不少企業推出新政策、新制度時,只規劃了系統流程,卻忽略員工心理上的「過渡成本」。
做法建議:
好處:提升員工的「心理參與度」,讓他們不單被改變,而是參與改變。
二、強化「個人抗壓肌」:不是壓力少,而是回復力快
壓力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讓員工更快「跌倒後回穩」。
有效抗壓訓練的設計要包括以下三點:
我們曾為一間電訊公司設計「一分鐘復位法」訓練計劃,讓員工面對突發事件時,只需 60 秒進行三個步驟——暫停、觀察、重設焦點。三個月內,員工自評情緒回復力由 5.2 提升至 7.8(10分為滿分)。
三、主管角色轉型:由「指令者」變為「調節者」
變革期中,部門主管的語氣與節奏,往往比政策內容本身更影響團隊情緒。
因此,我們建議 HR 在變革期間為中層主管提供這三項支援:
你想推動的是制度,還是人?
最終,變革是否成功,從來不是只是取決於政策精準與否
更重要的是:取決於「人」是否準備好跟你走這條路。
員工面對改變,不是抗拒制度,而是害怕失控。當他們發現管理層不只是發布指令,而是陪伴他們穿越不確定,那麼他們也會以更穩定與正向的狀態作出回應。
你願意將「培養適應力與抗壓能力」放在明年的培訓優先清單上嗎?
我們正在為不同機構設計具備彈性與持久效益的
「適應變革力提升計劃」(Adaptive Change Improvement Scheme, ACIS)
如您希望了解更多,歡迎向本院查詢。
Mirror Mind 新世代學院以教練技巧及培訓,幫助企業及社區跨世代共融,提升本地企業及人才競爭力。
大量真實客戶案例
擁有豐富業培訓經驗
為不同行業提供合適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