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 (Procrastination)

  • Author: Kerwin Ho
  •  
  • Published Date: 2020-05-06 22:30:03
  •  
  • 313 Views
  •  
  • Psychology
about-image

有否試過,你明明要提交工作文件,你卻選擇處理其他瑣碎事情?甚至「Hea住做」?

於我們生活上,總有些事情出現拖延,甚至影響我們工作效率與生活習慣。

然而,與其說拖延是種習慣,倒不如讓我們深了解為何拖延更加實際,因為拖延其實跟人的恐懼與脆弱有關,筆者想為大家分享一本名為《拖延心理學》的書,歸納書中提及幾種拖延類型,並以筆者的應用心理學角度綜合如下:

 

1.       抗拒型拖延:

這類拖延基於受到對方的掌控,令他們感受失去自主權,透過拖延,以獲回自己的掌握權,是對控制者的攻擊和報復。

以生活作例子,你的家人催促你執拾房間,你感受到自主的空間受控制,於是以拖延來作出反抗。其實,你並非因懶惰而拖延執拾房間,而是不願意於對方命令下執拾房間。

 

2.       完美主義者:

又稱All-or-Nothing:「一係唔做,一做就要100%完成」的想法,他們討厭做事做到一半,因為對這種人來說,未有百分之百完成此事情,就等於沒有做過這件事情一樣。亦因為對自己過高的期望,引致導向自己逃避事情,透過拖延來迴避看到自己的極限或不完美。

 

3.       逃避成功型:

這種人深思評估過「成功付出太多」、「成功做了事情後會帶來更大責任」、「成功後會帶來自己或他人受到傷害」等等的想法,並以拖延讓自己得到緩衝,主要害怕成功後帶來的改變,而這種類型很大原因,跟過去遭遇的負面經歷有關。

 

4.       人際倚賴型

跟家庭或成長背景有關,受到保護欠缺自主獨立面對事情的能力,當工作進度落後時,總會期望有人為他們提供協助,造就「害怕與群體分離」的心理拖延。

 

大家有以上類型的特質嗎?
無可否認,拖延行為是驅使我們「舒適圈」的一種方式,但於我們的背後,很可能藏著一些恐懼和不自知的內心脆弱:害怕自己表現不夠好、害怕自己不被接受等。因此,我們能真切理解自己的內心需求,對自己坦白嗎?
此外,我們將會有一連串的應用學習,以解決拖延的行為,密切留意我們Mirror Mind 新世代學院的學習資訊。

Why Mirror Mind

Mirror Mind New Generation Academy uses coaching skills and training to help businesses and communities integrate across generations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local businesses and talents.

Over 2,000 Students

A Large Number of Real Customer Cases

Over 7,000 hours of training

Extensive Industry Training Experience

Across More Than 30 Industries

Provide Training For Different Indus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