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職場關係、團隊關係的不二法門
多年前,我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時候,曾經出席業界組織的公開場合,是次專題講座前設有自由交流環節,與幾名剛剛相識的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員圍圈交流,話題圍繞業界趨勢、每人各自分享行內趣事,輕鬆歡愉。
頓時,其中一位參加者加入圈子,二話不說,遞上自己的卡片,然後急於銷售自己的顧問服務:
「係呢?大家有無用開顧問服務?而我哋公司專門幫大家……」
接下來的內容可想而知,氣氛頓時變得奇怪,本身正在分享趣事的話題者,卻顯得十分「無癮」。
自我中心的溝通禁忌
哥倫比亞大學前校長、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巴德勒 (Nicholas Murray Butler) 博士說:「一味只想著自己的人,不管他有多高的學歷,都是無藥可救、不可理喻的。」
無可否認,我們每人每日都在銷售自己、影響別人,包括於職場、社交、家人以至吸引心儀對象。
即使我們不是銷售產品/服務,我們也是自己的個人品牌,別人怎樣看待這個品牌,完全基於你的個人素質、言行舉止。
以剛才的經歷為例,或者我們間中遇過類似情況。問及一些關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斷對方跟你的對話,對方很可能為了解答你的提問,之後卻一時忘記了自己本來想表達的訊息,導致「思路中斷」。
說話者花時間回想剛才被打斷的話題、甚至放棄話題,本來對話題興致勃勃,氣氛卻變成「無癮」。
再者,我們感興趣的,未必是對方想說的,無視對方想表達的話題,太急於想表達自己 / 向對方帶有目的性 (例如:銷售),往往影響對方對我們的觀感,長遠影響人際關係。
多從對方角度思考,溝通事半功倍
早前重新閱讀《人性的弱點: 戴爾卡內基教你贏得友誼並影響他人 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作者戴爾卡內基,是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大師,書中一句說話對我特別深刻:「有很多人未有與別人溝通交流,主要原因是這些人通常只會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這些事情卻令對方感沒趣無聊。」
人際溝通就像打乒乓球一樣,在一來一往的談話過程中,開懷地從對方角度思考,我們才會產生好奇心,當我們帶有好奇心的同時,多想想對方的感受和想法,我們先擁有更多空間去了解對方,開展溝通話題的深度和闊度。
以商務交流場合為例,與對方互相交換卡片的情節經常發生,我們可以從對方角度多方面思考:「他從事的業務工作是甚麼?現時市況對他的業務有否影響?他需要的客戶對象是哪些人?自己有否人脈資源可以幫助他?對方感興趣的是甚麼?如何為對方創造更大價值?」
當我們邀請對方談及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感受到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身為說話者的一方,大部份人都想別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即使你有問題想問對方,可以先嘗試專注聆聽對方的話題,留待對話的斷續位才作出提問,減少「思路中斷」的機會,開展高效的人際溝通。
用心傾聽、能讓對方說更多,才是人際溝通的高手。
了解更多:
速效建立親和⼈際關係課程
資料來源:
Nicholas Murray Butler Biographical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eace/1931/butler/biographical